关注我国卫星发射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,近几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时,并不是在陆地,而是在海面之上,那能不能在海里面发射火箭呢?还真可以。
当我们提到星舰时,总会说这个高度122米、直径9米,自重达到500万公斤,起飞质量达5000吨的大家伙,是有史以来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,但其实比星舰更大、载荷能力更强,同时还奔着可回收去的火箭不是没有,甚至不需要33台猛禽发动机,一台即可。
说的就是1962年,美国海军火箭先驱特鲁阿克斯(Robert Truax)所设计的超重型运载火箭“海龙(sea dragon)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特鲁阿克斯的团队中就包括冯·布劳恩,也就是土星五号的总设计师。
这个火箭设计至今都令人咂舌:一个巨大无比的发动机,连接着一个巨大喷嘴,将高150米、直径23米、自重18000吨的火箭,以及最多544吨的载荷送上太空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整个国际空间站都能靠海龙号直接上天。
由于太过巨大,设计之初它就是在海里组装、在海里发射。这么大个火箭,如果在陆地上制造,怎么运输都是个问题;在说它那比土星五号运载火箭一级还要大的喷嘴,不管在哪发射,点火那一秒,整个发射架都会熔毁,噪音更是很难来想象。所以思来想去,特鲁阿克斯还是把海龙放在了海里。
从设计图来看,海龙号的喷嘴下面还有一圈水箱,共六个,发射前灌满水就能让海龙号直立起来。火箭在垂直漂浮时,海水的浮力和周围的水体压力能帮助其保持稳定,当然也对当时的风速、海浪高低有一定要求。
这个设计意味着设计中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来校正火箭姿态,从而简化了发射准备。这时候整个一级火箭助推器都埋在水下。
那火箭里的电子电气设备会不可能会受到影响?海龙号所有电气设备和部件都安装在防水外壳内,只有通过水线以上的火箭部分才能连接内部,而外部接线都装在用干燥氮气加压的管道中。一旦装入液氧,绝缘材料还能防止结冰。
再说点火,火箭发动机燃料贮罐一般都自带氧化剂,不怕水里没氧气,但海龙号的燃料箱在拖运的时候其实是空的,拖运前只将推进剂和氮气装入燃料罐;抵达发射海域后,再通过特殊设备(如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)现场电解海水,生成液氢与液氧作为燃料并注入火箭燃料箱——这个想法作者觉得是海龙号留下的珍贵遗产之一。
这种现场加工燃料的设计,优点是解决了燃料运送过程中挥发的问题;但缺点是,过程中不仅耗时,能源需求也不小。
为了验证海里能不能点火发射,工程师团队还用改造过的美国海军“海马火箭” (Sea Horse Rocket) 做了实验。先在水面上开启发动机,再慢慢没入海中,观察其发动机燃烧情况。结果发现,不仅稳定,还能大幅度减少冲击波。只不过这个海马火箭要比海龙号小得多,它还没法真正模拟出海龙号会产生的高速气流和强大的推力。
设计这么一个巨无霸的最初动力,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,人类相信自身很快就要在太空中生活,空间站、轨道城市、星际穿梭都是未来生活的一部分,那最重要的运力总要解决吧?这其实和SpaceX建造低成本、可回收火箭的想法完全一致。
特鲁阿克斯设计这个火箭的时候,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“便宜量大”,所以他认为土星五号还不够,要载荷能力更高的火箭才行。有意思的是,特鲁阿克斯并不认为火箭造价和火箭的体积成正比,他坚信:火箭成本之所以高,不是因为慢慢的变大,而是设计建造的复杂性。
所以,他设计的海龙就是一个庞大却简单的火箭,说白了就是一个喷嘴加上一个高压罐。
前面说到的燃料和氧化剂在正常火箭里要靠涡轮泵喷进发动机,然后点火发射。但是海龙号舍弃了涡轮泵这种复杂的装置,直接靠高压液氮推进燃烧室——这就很原始的“挤压循环”发动机。挤压循环是一种适用于小型火箭和某些特定应用的推进剂输送系统,它确实简单且可靠,但它在推力、效率和任务维持的时间方面受到明显限制,无法与大型火箭常用的“泵送循环”相媲美。
打个比方,海龙号和星舰都号称能往近地轨道发射550吨左右的载荷,但前者的自重18000吨,后者才10000吨,意味着星舰效率比之海龙号直接翻倍。
虽然效率低,但海龙号成本也低,一二级火箭都能回收。海龙号回收要比星舰简单得多,直接溅落海上即可,不需要再点火、找准海上发射台的位置、再调整姿态完成回收。
海龙号一级助推器有一个展开后成伞状的结构,也叫巨型气囊,会有一定的减速作用,这不过这是一种绝对被动的回收方式。不用担心它溅落海面会不会损毁解体,它全身都是钢结构,故有强度使其能承受发射、飞行和水冲击的压力,明显降低了整修成本。
但是关于二级火箭怎么回收,就没有相关的实践资料了,原因是到了二级回收实践这一步,海龙号项目就已经被“砍”了。
其实在海龙号被设计出来的时候,特鲁阿克斯就已经快退休了,话语权有限,而NASA和美国军方都在着力推进“土星五号”的开发,那可是要用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。
另外,海龙号的载荷设计被认为是超出当前需要的,且回收前景不明。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缺钱。
越战将当时的美国拖入泥潭,NASA的预算一降再降,支持了阿波罗计划就没有余粮去支持另一个大型火箭项目了。况且海龙号这么大的火箭想要盈利,一年至少要发射12-24次才能盈利,而土星五号七年也只发射了13次,项目夭折也是情有可原。
本文转载自“壹零社”,原标题《载荷544吨、能在海里发射的“巨无霸”火箭,夭折于缺钱》。
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,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,并经过编辑。
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,故文中未加以标注,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
商务合作;展览展厅设计、企业VI/CI及室内设计、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;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,请加微信: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火湖大战!ESPN预测明天胜率:湖人51.1%略占优势 火箭48.9%
OSSD课程规划 助你冲刺世界名校 OSSD课程关键点:\n1️⃣ 课程跨度:加国9-12年...
A Number of和The Number of终极辨析指南:大量例句+精练习题
孩子静悄悄不是作怪就是作妖,鱼:这辈子是撑死的,网友:我还以为你捞鱼籽呢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